學習與思考結合孔子說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 不學則殆”(《為政》),這已經接觸到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系。孔子非常重視學習,《學而》第一句即“學而 時習之”。
孔子自謂“吾嘗終日不食,終夜不寢,以思無 益,不如學也”(《衛靈公》),強調獲取知識必須多聞、多 見、多問;同時要求對學習的內容,一定要經過思考,融會貫通,辨明是非,擇善而從。
“詩”讀得再多,有何用處?孔子觀察人的方法是:“聽其言,而觀其行o,最討厭講空話,講大話,認為言過其行是最可恥的。就道德修養 來說,根本的要求是“遷善改過”。
由博反約,溫故知新,聞一以 知十,舉一以反三,他認為對任何事情不問幾個“為什 幺”的人,是最沒出息的。孔子還要求思考問題要抱虛心求是的態度,“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”,勿妄測,勿武 斷,勿固執,勿自是。
對尚未明白的問題,暫時存疑,以待 進一步探討,認為如此才能獲得真知。對“飽食終日,無 所用心”,“亡而為有,虛而為盈”的種種表現,則給予嚴厲 批評。
學習與行動結合。孔子要求學以致用,學習所得 必須見于行動,即把測功機知識運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實踐中 去。他以學“詩”為例,說:熟讀“三百篇”,管理政事,卻管 不了出使各國,卻不能獨立應對。